摆脱“肠囧族”的距离只差这种新方法!

2022-10-091125点击

  近几十年来,全球患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数量日益增多,该现象首先出现在北美及欧洲。近十多年来,该病在我国明显增多,已然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。

  

  炎性肠病(IBD)是发生在胃肠道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,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(UC)和克罗恩病(CD)两种类型。常表现为腹痛、腹泻、黏液脓血便、肠梗阻、肠穿孔甚至癌变。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20~40岁,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人,以轻中度病人占多数,但重症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群。克罗恩病最常发生于青年期,根据我国统计资料,发病高峰年龄为18~35岁。

  

干细胞治疗克罗恩病

  

  很多患者容易反复发作,迁延不愈。目前的治疗主要着眼于控制活动性炎症,调节免疫紊乱。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、糖皮质激素、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。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对现有治疗方式出现抵抗或无反应,甚至一部分难治性的IBD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,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。这促使人们去研究新的治疗方式,目前细胞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治疗策略。

  

  IB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,目前认为主要是肠黏膜屏障被破坏,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失衡,导致对肠道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失调,引起慢性肠道黏膜损伤。

  

  间充质干细胞(MSC)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,具有归巢、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功能,近年来有众多的研究表明MSC在治疗IBD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。

  

  据报道,在临床试验中,同种异体的MSC已用于31例难治性克罗恩病(CD)或溃疡性结肠炎(UC)的治疗,约有60%的患者达到临床反应,约40%的患者达到了临床缓解。2014年,Forbes等进行的一项Ⅱ期临床研究显示,生物制剂治疗无效的15例CD患者经过异体AD-MSC静脉输注治疗后,疾病活动指数下降,12例患者达到临床反应,8例患者达到临床缓解,7例患者达到内镜下改善,1 例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(可能与治疗无关)。为了研究MSC的致瘤性,进行了一项长达5年的随访研究,103例经MSC治疗的IBD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,肿瘤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。

  

  目前认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IBD有以下几种可能的机制:

  

  1)选择性地迁移到受损组织和炎症部位。体内示踪技术显示,在多项动物实验中,MSC移植进入结肠炎动物体内后,可以逐渐向炎症部位迁移、滞留,并在该部位发挥作用。

  2)促进肠道受损上皮的再生和血管生成,抑制受损组织凋亡和纤维化,促进组织存活及修复。

  3)调控内质网应激,改善肠道炎症。

  4)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,减少MMP的表达,以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。

  5)MSC促进炎症部位浸润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转化,调节免疫反应。

  6)MSC通过FAS配体/FAS结合诱导T细胞凋亡,重建免疫耐受。

  

  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的干细胞种类之一,可应用于多系统疾病,临床应用广泛。围产期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组织来源丰富、细胞原始、增殖能力强、安全无病毒感染风险等优势,可为临床应用需求提供更为理想的种子细胞。在新生儿出生的时候,将孩子的胎盘脐带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存储起来,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。

  

  参考文献:

  1、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与临床,韩忠朝,李宗金,韩之波主编,北京科学出版社,2019.6

  2、炎症性肠病,有来医生,王蔚红,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

  

————

  

  汉氏联合可提供胎盘脐带源干细胞、免疫细胞存储服务,在全国布局了7个临床级细胞库,通过了ISO9001:2015国际质量体系认证,2个实验室拥有CNAS认证,并且有5款自主研发的干细胞I类新药通过中国和法国药监局临床试验默示许可。以韩忠朝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发表论文500余篇,在国际SCI杂志发表300余篇。主编参编英文专著9部,中文专著10部。同时,公司承担政府支持的重大项目研究,拥有几十项细胞相关专利技术。全国设立多个研发平台,涵盖工程实验室、研究中心、院士专家工作站、博士后工作站、高校联合实验室等,致力于细胞技术造福人类健康,提升人类生命质量。


TOP

关注我们